辛集数万农民城乡流动踏富路
辛集数万农民城乡流动踏富路
本报讯(张铭贤 通讯员马健)杨海生是辛集市郊的一位农民。每天早上,他都披着晨光,骑车到城里的皮革厂上班,傍晚又伴着夕阳回到农村。
“俺农忙时在地里,农闲时在城里,收入当然不赖,地里不少收,企业上班一年再挣万把元。” 杨海生自豪地说。如今,在该市有8万多农民像杨海生一样,改变了沿袭多年的“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”的单一劳作模式。
辛集是农业大县,近些年,农业机械化的推广普及延长了农民的农闲时间。可是,仅靠承包土地收入,已满足不了农民对新生活的需求。他们需要增添新的收入渠道。
皮革业是该市的特色支柱产业,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“航空母舰”。建于1993年的皮革商城,经过十几年的发展,年产值已达80亿元,有6万余农村劳动力在这里上班。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,辛集皮革业开始挺进国际市场,越来越多的皮革企业走出国门,在国外设立批发销售中心,从而打破了传统皮革业“半年闲”的生产模式,为当地农民提供了更长的“上班”时间。据统计,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%来自皮革业。
与此同时,该市大力支持民办企业发展,使一批小规模大群体的民营企业成为农民就业的“机动帆船”。有1000多口人的郭王宋村三年时间发展起以涉棉加工为主的24家股份制民营企业,实现了全村户户无闲人。新垒头村的羽绒制衣企业使该村8成劳动力找到了就业岗位。
为了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和素质,该市建立了以市就业局培训中心为主,以乡镇培训站和社会力量办学为补充的劳动技能培训体系。今年以来,该市仅皮衣裁剪、缝纫、汽车维修技能培训班就培训农民319人,学员全部到相关企业上班。
据了解,目前,辛集市正在建设4个市级工业区和13个乡镇工业区,年内又有2万多名农民像杨海生一样,以“农忙田间,农闲车间”的城乡流动劳动就业形式,破解增收难。
星座性格激光设备
保险